半岛官方网站下载

智能座舱交互技术这些功能或是杀手锏_车家号_发现车生活_汽车之家

时间: 2023-09-14 10:02:58 作者: 智能座舱域产品

  对智能座舱而言,所有的功能都应该始终贯穿用户使用场景,使用户得到满足使用需求,解决用户使用痛点。

  随着汽车智能化不断深入发展,汽车上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在座舱领域,表现尤为明显,其市场渗透率正以肉眼可见的飞速攀升,并且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的产品形态,加速向移动出行“第三生活空间”演进。毋庸置疑,未来智能座舱的配置率会慢慢的高。

  有趣的地方在于,在电动智能汽车的新体系下,网联功能的渗透速度和差异化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快一些,比如低于5万的奔奔E-Star车型也实现了远程启动的标配。

  而相比之下,部分交互功能渗透率则明显滞后,比如手机无线充电、面部识别、HUD、手势控制等功能,近年来的渗透率一直都比较低,但这些交互功能将有着强烈的市场需求,这也可能是智能汽车产品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当下的新突破口和制胜点。

  对于优化提升智能座舱体验来说,手机是绕不过去的一环。从过去的有线(车机、手机互联),到无线Carplay、再到手机无线充电,汽车制造商一直在为手机寻找到和智能座舱的“最佳连接方式”。

  而无线充电技术让手机直接摆脱了线缆的束缚,同时在车载应用领域也有着极为突出的优势,相对于有线充电而言,无线充电不仅增加了用户的用车体验,而且还提升了驾驶安全性。能预见,它会成为智能座舱进化的新趋势。

  正是基于这一发展背景,一些方案商也在推出基于无线充电的更多功能延伸。比如,赛腾微电子在今年发布了新一代车载前装无线充电全套解决方案,包括带NFC/CAN功能的无线充软硬件架构方案,在无线充电的同时,实现手机与汽车的通信。

  同时,各家车企也在继续提升转换效率及充电面积,满足车载终端的各种各样的环境下的充电体验。未来,或许你手机进入车内就能开始充电!

  随着科技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人脸识别的技术应用也慢慢变得广泛。人脸识别支付、人脸识别考勤等场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之中,因此将人脸识别应用于智能座舱的需求也慢慢变得高。

  目前的车企都是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通过深度的面部表情学习,给予更多的人性化交互体验。但遗憾的是,由于技术方面的缺陷以及出于安全性考虑,目前此项功能市场渗透率并不高。

  当然,随着花了钱的人此项功能的需求变大,现在行业领先的智能座舱都开始配备3D人脸智能识别功能,上车即可通过人脸识别自动登录个人账号,并根据你的驾驶习惯,对后视镜、座椅、驾驶模式等进行自动调节。

  除此之外,面部识别还可用于监测驾驶员状态,当出现困倦瞌睡、注意力下降、判断能力变弱、反应迟钝甚至精神恍惚等表现时,系统立即做出相应操作以及有效提醒,体现了“智能”的真正意义。

  2020年之前,HUD的渗透率都比较低,随着电动汽车新势力品牌对HUD的逐步普及,这项交互功能的市场渗透率有了明显提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现代汽车驾驶舱电子设备的技术进步,以及网联和无人驾驶汽车的增长趋势,未来车用HUD的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不过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加速,传统的HUD已不足以满足智能座舱与导航、自适应巡航控制指示灯等ADAS功能的展示需求。利用AR-HUD 将行驶过程的信息展示功能迁移到汽车屏幕上,能解决驾驶员低头查信息带来的交通隐患。

  因此对消费的人来说,未来的汽车应该是标配AR-HUD,这可能就是智能座舱的下一个风口,更有几率会成为未来的重要竞争点之一。

  从汽车被发明以来,人车交互的方式在一直在变化,从最早的实体按键,转向包含按键、触屏以及语音等等方式在内的多维交互方式。

  但是它们还是存在自己的局限性,比如识别率、识别速度、对自然话术的支持等等,有时候反而会给驾驶造成额外的负担,这时如果能像科幻片里那样,动动手指就能下达指令,无疑会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汽车制造商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通过不同的手势,手势交互能轻松实现接挂电话、调节音量、选择歌曲、控制导航、控制车辆(空调、座椅、窗户等)等功能,还包括主驾和副驾、后排乘客交互的多种场景。

  即便有这么多的优势,但是目前市场渗透率并不高,即便是这项技术的先行品牌的实际使用率也不高,反而是本土品牌在这类配置上更愿意大胆尝新,致力于不断的提高使用者真实的体验。

  当然了,对智能座舱产品来说,良好的用户体验是终极目标,其包含的技术细节还是很多的,除了上述提到的手机无线充电、面部识别、HUD、手势控制外,更多的新技术也在影响着交互的升级,厂家正用技术让汽车与车主情感实现同步,并且在多模交互、信息融合、智能感知能力的助力下,给用户更好的提供更多更智能的沉浸式场景!未来,更多的智能交互才是取悦消费者的“制胜法宝”!

上一篇:三分钟了解“智能座舱”黑科技

下一篇:汽车智能座舱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