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5-31 04:07:12 作者: 智能座舱域产品
今年4月,广汽集团在2024北京车展上发布“智行2027”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以广汽AI大模型平台、广汽星灵电子电气架构和广汽智能网联大数据平台三大技术基础,推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快速进化和功能落地。
作为广汽集团的研发体系枢纽,广汽研究院在“智行2027”行动计划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未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将怎么样发展?对此,太平洋汽车专访了广汽研究院副院长、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梁伟强,听他讲述广汽研究院如何筑牢技术基石,支撑“智行2027”行动计划落地。
2005年11月,广汽集团在广州长隆酒店召开一个战略研讨会,广汽史称“长隆会议”,会上确定坚定不移搞自主品牌。
然而彼时的广汽集团还是以合资项目为主,发展自主品牌困难重重。资金从哪里来?人才从哪里来?技术从哪里来?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一年后的7月,在华南理工大学28号楼的一间会议室里广汽研究院成立,从此“自主研发”四个字就刻进了广汽研究院乃至广汽集团的DNA。也正是在这一年,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梁伟强带着一腔热血加入了广汽研究院。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梁伟强仍记得八九岁时第一次接触汽车给我们自己所带来的新奇感,从此便与汽车结下不解之缘。他先在华南理工大学读本科,后保送至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汽车专家孙逢春教授。
能有机会进入家乡的车企,从零开始研发中国人自己的汽车,这让梁伟强很兴奋。刚刚走出校门的他满怀热情,加入广汽研究院从事电子电器系统研发。
在广汽研究院的支持下,广汽自主品牌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10年广州亚运会,广汽首款自主品牌轿车传祺GA5亮相海心沙,并被指定为亚运会官方用车。这是许多广汽人的骄傲时刻。
转眼间,时间来到2016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千帆竞发。广汽敏锐地意识到,未来的汽车并不仅仅是电动化,还应有智能化,而且智能化会改变未来整个汽车的格局。于是广汽研究院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中心应运而生,主要专注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电子电气架构的研发。
在梁伟强看来,要想在一个领域有突破,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人才的培养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支撑。当时有28%的机构业务调整,人员岗位转型超过84%。“肥沃的土壤上才能成长出更好的团队,才能产出更好的技术。”梁伟强回忆说,当时“智能网联”这个词在行业里讲的还不多,广汽研究院设立智能网联中心是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正是得益于智能网联中心的成立,广汽研究院在智能化、网联化领域抢占了先机,诞生了一批行业领先的技术和产品。
“从福特T型车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叫机械车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五年前叫电气化时代,最近五年则迎来了智能车时代。”梁伟强说,从1.0时代的机械车到2.0时代的电动车,再到如今3.0时代的智能车,汽车正在经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变革。
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汽车从硬件定义变成了软件定义。在硬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机械底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电子电气架构则成了智能汽车的“数字底座”,它是车辆承载高阶智能化的基础。
在智能化的浪潮下,梁伟强开始为智能汽车打造全新的“数字底座”。2018年,他带领团队启动了新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研发。
得益于广汽研究院深厚的积累,早在十几年前,广汽就开始自主研发电子电气架构,从EEA 1.0、2.0、2.5,到EEA 3.0,一步步扎实推进。在梁伟强看来,电子电气架构是一个“打地基”的事情,必须全盘统筹。有些车企是基于过去的分布式架构来“打补丁”,并没有从总体思路上来规划。
智能化时代的架构显然与过去不一样。为做出最理想的架构,梁伟强和团队深入调研了许多消费者,也走访了全球几乎所有头部的芯片公司、软件公司和零部件企业,基于对用户对更智能、更安全、更个性化需求的判断,他们决定研发车云一体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支撑广汽未来汽车的发展。
2021年11月19日,广汽正式对外发布了新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星灵架构。该架构一经发布就在业内引发关注,甚至被称为“黑魔法”。
业内人士表示,传统的汽车架构有点像拼图,每个零部件都有自己的位置,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星灵架构则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让硬件变得可替换、可插拔,全域软件可升级、可迭代,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赋能,实现了整车级OTA、智能远程诊断等创新应用。
“以前是硬件定义汽车,现在是软件定义汽车。而软件定义汽车的前提就是硬件足够强,有足够的潜力支持软件迭代。”梁伟强告诉太平洋汽车,星灵架构由3个核心计算单元和4个区域控制器构成,配以全覆盖的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设计,共同达成了“硬件即插即用,软件常用常新”的特性。
在高度集成的星灵架构下,控制器减少约20个,算力提升50倍,通讯速率提升10倍,线%。星灵架构是实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以及丰富应用场景的关键,是无人驾驶、智能车联等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落地的基石。
2023年上海车展,星灵架构正式官宣在昊铂GT上量产,成为业内率先量产的车云一体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3个月后,昊铂GT成为“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车型,随后星灵架构又陆续在传祺新能源E8、昊铂HT等车型量产,实现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体验的跃升。
如果说星灵架构是梁伟强和团队为智能汽车打下的“地基”,智能驾驶则是这个地基上最辉煌的“地标”。
与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一样,广汽实际上比所有的国内造车新势力开发智能驾驶的时间都要更早。早在2013年,广汽就开发了首款无人驾驶概念车WitStar,在当年的广州车展亮相。2016年,WitStar开发到第二代,实现了特定场景的无人驾驶。
相比于那时的踽踽独行,梁伟强直言最近十年是智能驾驶发展的黄金期。而且这10年内,后5年的发展速度是前5年发展速度的数倍。与很多车企押注单一路线不同,广汽智能驾驶选择两条技术路线同步走。一条是依托激光雷达的多传感融合技术,另一条是的无图纯视觉技术。
其中,多传感融合技术是目前行业内大多数车企采用的智能驾驶方案,有激光雷达加持,是现阶段面向量产落地的技术方案。聚合广汽的多传感融合技术的ADiGO PILOT智能驾驶系统已在昊铂GT、昊铂HT等车型上实现量产,后续还将覆盖广汽自主品牌更多车型。
梁伟强说,广汽已具备L2至L4自动驾驶的开发能力,覆盖停车场、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道路等场景,实现智能驾驶全场景融合。在L2++智驾领航辅助方面,继超级泊车、高速NDA之后,不依赖高精地图的ADiGO PILOT智能驾驶已实现城市NDA也于今年4月发布,慢慢的开始在2024款昊铂HT上推送,能做到“有导航就能开”。在L3无人驾驶方面,广汽不仅是国内首批获得L3无人驾驶道路测试牌照的车企,也是国内首批L3无人驾驶准入申报的车企之一。更重要的是,广汽已经实现了L3级别“脱手脱眼”无人驾驶和L2++智驾领航辅助多个复杂功能的无缝衔接。
在多传感融合技术领域,广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随着视觉传感器和AI算法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无图纯视觉技术也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广汽在国内率先布局无图纯视觉技术,基于AI视觉大模型的感知能力和多视角摄像头的应用,可以在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情况下,实现复杂多变场景下的感知、决策及执行,能更灵活地应对更广泛的驾驶场景,今年广汽研究院在广汽科技日正式对外发布了无图纯视觉智驾系统,并计划于2026年搭载量产。
在未来的智能驾驶场景中,无论是多传感融合技术还是无图纯视觉技术,都将发挥各自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广汽也将持续投入研发力量,不断迭代和完善这两大技术,为用户更好的提供更加安全、智能、便捷的驾乘体验。
除了智能驾驶,广汽在智能座舱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梁伟强并不认为冰箱、彩电、大沙发就是智能座舱,也没有盲目地堆硬件和功能,而是更加关注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和使用场景。
基于星灵架构的赋能,广汽建立了ADiGO SPACE智能座舱系统,相继推出ADiGO SOUND原景声、广汽AI大模型平台、广汽魔方场景共创平台等技术创新产品,打造了具有广汽特色的交互体验的智能化场景服务,实现了座舱体验的行业领先。 广汽端云一体大模型智能体将在今年量产,座舱将拥有车端和云端双大脑,响应速度提升三倍,交互能力提升两倍,带来更人性化的智能交互体验。未来,广汽将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更懂用户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颠覆车内的时空感受,重构人车关系,为用户所带来更加超越期待的驾乘体验。
正是在梁伟强和团队的探索研发下,广汽在智能网联领域不断地取得技术突破,成为了传统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的佼佼者。
回望加入广汽研究院的那个夏天,梁伟强已经在这里奋斗了近二十年。他说在广汽研究院能从事自己最喜欢的事业,并参与和见证行业的变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些年来,梁伟强对汽车和研发的热爱丝毫未减。他带领的团队参与了多个广汽集团战略车型和技术创新项目,并且在智能网联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在采访中,不论是组织架构的变革,还是先进电子电气架构的研发,梁伟强都多次提到了“打地基”的重要性。他说如果只是盖一幢两层小楼,只需要做个框架梁就可以,甚至都不用打桩。但如果要建一座摩天大楼,地基就必须筑牢。
如果说广汽“智行2027”行动计划是一座宏伟的大楼,那一代代广汽人无疑就是这高楼的筑基人。因为他们的努力,广汽必将在智能化时代迎来新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