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3-09 19:03:02 作者: 智能驾驶域产品
人生没有最优解,我们大家可以有多种活法,拒绝自我设限。加入本知识星球可以拓展您的圈层,打破您的认知边界,链接到4W+的汽车赛道“局内人”,交换职场信息,打破职场信息差,遇见同行伙伴,共同探索技术交流和职业发展。
现在市面上只要在卖的车,在推销出售的时候,如果不说这车有智能座舱,你都不好意思给别人推销,哪怕仅仅只有一个纯液晶显示的中控大屏,到底什么样的座舱才算是智能座舱?
座舱一词由飞机和船舶行业引进而来,“舱”指飞机或船的内部空间。舱体可分为驾驶舱、客舱、货舱等
智能座舱的发展历史有点像手机的发展历史,就好比手机最开始的核心作用就是用来打电话沟通使用,后面才慢慢有短信、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种各样的APP功能,而且后面越来越离不开这些附属功能,智能座舱最开始就是一个乘坐的空间,只要能指示对应的行车状况就行,有一个收音机可以听听广播,机械按键控制空调、后面才逐渐有了蓝牙、触摸大屏、手机互联等等。
在没有出现汽车之前,你需要的仅仅是一匹马,一匹跑的飞快的马,就是纯粹的一个出现工具,现在已然浮现慢慢的变多的ADAS智能汽车,智能汽车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运用信息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部分或完全无人驾驶功能,由单纯交通工具逐步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变的新一代汽车。
智能汽车由车联网、智能座舱、无人驾驶三部分所组成,汽车座舱即车内驾驶和乘坐空间。智能座舱是指配备了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车载产品,从而能够与人、路、车本身进行智能交互的座舱,是人车关系从工具向伙伴演进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节点。
从汽车座舱升级路径情况去看,座舱产品正处于智能时代初级阶段。60-90 年代为 机械时代,座舱产品最重要的包含机械式仪表盘及简单的音频播放设备,功能结构单一,基本都是物理按键形式,可提供的信息仅有车速、发动机转速、水温、油耗等基本信息;
2000-2015 年为电子化时代,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座舱产品进入电子时代,装置 仍以机械仪表为主,但少数小尺寸中控液晶显示开始使用,此外也增加了导航系统、影 音等功能,为驾驶员提供较多信息,整体单车配套价值在 2000 元以内。
2015 年进入智能时代初级阶段,以大尺寸中控液晶屏为代表率先替代传统中控,全液晶仪表开始慢慢地 替代传统仪表,中控屏与仪表盘一体化设计的方案慢慢的出现,少数车型新增 HUD 抬头 显示、流媒体后视镜等,人机交互方式多样化,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整体单车配套价 值约为 4500 元。
但现阶段大部分座舱产品仍是分布式离散控制,即操作系统互相独立,核心技术体现为模块化、集成化设计。未来,随着高级别无人驾驶逐步应用,芯片和算法等性能增加,座舱产品将进一步升级,一芯多屏、多屏互融、立体式虚拟呈现等技术普及,核心技术体现为进一步集成智能驾驶的能力,整体单车配套价值超过 8000 元。
传统驾驶信息显示系统主要向驾驶者提供的信息包括车速、转速、水温等,随着汽车新四化进程加快,车辆电量电压、联网情况、导航信息、预警信息等也一定要通过仪表盘来告知驾驶员。传统的机械式仪表已不能胜任这项任务,取而代之的是全液晶仪表。全液晶仪表未来将显示更多的安全和娱乐信息,此外也会集成更多的主动安全功能、 ADAS 信息,有望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一体化融合。
机械传统仪表已经在车上有50年以上的历史,无论是可靠性还是稳定性都有一定的保障,而且仪表属于安全件,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合资车和进口车的仪表都相对保守,在走量的车型上还是机械式仪表,最多中间的里程显示增加一个4.3寸小的液晶显示,车速和转速依旧使用机械指针保障可靠性。
毕竟仪表同车载导航在车上的安全性质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在行驶过程中导航或者收音不可以使用不危及行车安全,但是若无法看车速、转速、车身紧急报警信息是一件让人恐慌并且很危险的事情,全液晶仪表要增加软件去控制的,怎么做到快速能够指示而且多功能交互时或者多套UI时又不死机需要很多Ter1仔细研究的。
液晶仪表需要同传统方案布局、架构、散热都有巨大的区别,显示屏的反光和以前的LED反光方案不同,总成中增加了PCBA、显示屏、支架等等,需要仔细考虑设计的点就有所不同。
液晶仪表作为车内的主要的信息输出口,而且位于驾驶员前方,便于浏览,能够最终靠方向盘上的按钮来控制操作,所以慢慢的变多的一些中控交互的信息在液晶仪表上进行显示,更安全的进行驾驶操作,比如导航、蓝牙电话、多媒体娱乐等等。
在小尺寸上的液晶仪表显示的内容变多后,交互功能增多后,HMI的设计显得很重要,哪些功能安全图标的布局,交互信息的布局,怎么做到既不影响驾驶安全,又能符合用户的行为习惯,而且又要整个液晶仪表做到UI炫酷,特别考验UI工程师的功力。
中高端车型全液晶仪表处于快速渗透期,未来有望逐渐由中高端向低端快速渗透。根据样本统计情况,2017年12-20万、 20万以上车型全液晶仪表渗透率仅分别为10.9%、 6.8%,至 2020 年渗透率已达 33.3%、38.9%,渗透率提升迅速。12 万以下车型近几年全 液晶仪表渗透率仍较低,至 2020 年仅 3.9%。随技术成熟,规模化应用后,成本进一 步下探,未来低端车型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全液晶仪表渗透率合资和自主品牌均处于快速提升期。根据样本统计情况,全液晶仪表合资品牌渗透节奏明显慢于自主品牌,2017年自主和合资渗透率分别10.0%/2.6%。但2020年度款车型来看,合资基本追平自主,自主和合资渗透率分别为28.2%和26.4%。
国内品牌公司的占有率非常低,主要还是外国品牌为主,外国品牌主要以大陆、电装、伟世通、日本精机、国内的主要有德赛、航盛、友达、竞争比较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