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2-17 14:03:28 作者: 半岛官方登录入口
在当前L2+无人驾驶阶段,摄像头几乎已成标配。目前蔚来ET7搭载了11颗,小鹏P7搭载了14颗,极氪001搭载了15颗摄像头。市场快速起量,吸引了更多的玩家进入,这中间还包括传统摄像头厂商、汽车Tier 1等多方力量。
根据2022年产能、出货量、营收、客户群、研发能力等综合竞争力表现,潮电智库将目前主流车载镜头厂商分为三大梯队。
第一梯队以舜宇光学和联创电子为代表,二者无论是产品销量还是技术实力均处于行业领先;第二梯队为欧菲光、世高、三协、Sunex。除了欧菲光,其余三家日韩系企业也占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面临着国产替代大潮的冲击;第三梯队为日立,京瓷、宇瞳玖洲、特莱斯等。这一些企业已有了较好的客户基础与技术储备,会给市场带来更多的变数。
除了特斯拉坚持的纯视觉,多传感器融合路线被更多的车企所采纳。因此,激光雷达也顺势找到了最合适的落点。根据潮电智库统计,2022年中国激光雷达上车量为12万颗左右。
百年汽车行业正在重构,智能化浪潮将持续重构汽车产品、整车市场格局和汽车产业链。
以视觉与感知为标志的智能驾驶下半程竞赛已经开启,所以2023年应该把握以下十大趋势。
2020年以来各汽车主机厂陆续推出L2+车型,至2022年基本完成布局,并成为推动L2整体渗透率增长的新支点。
随着L2.5、L2.9车型的销量爬坡,2023年预计L2 ADAS渗透率将逐步提升,智能驾驶域控制器、车载传感器等领域有望迎来进一步成长,头部OEM的供应链存在更优的配置机遇,特别是比亚迪、特斯拉、广汽埃安等销量头部的车企产业链机遇需要关注。
2022年8月正式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是国内首部智能网联车管理法规,首次明确了交通违法及交通事故的责任划分,推动国内L3级别无人驾驶车辆发展步入正轨,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ADAS的市场空间非常充足。
根据潮电智库预测,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超过千亿。在技术创新层面,这几年智能座舱发展在处于快车道,并呈现出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智能座舱在空间体验、屏幕联动、语音&手势交互、健康&安全监测、影音娱乐、降噪、车身控制等领域有较多的差异,进而满足那群消费的人不同诉求。
2023年,智能座舱市场仍是国内外厂商的角逐,国外以博世、安波福、大陆、伟世通等老牌汽车电子厂商为主,国内则以德赛西威、均胜电子、华阳集团、航盛和华域汽车等Tier 1为代表。
目前车载摄像头根据安装的地方大致上可以分为车载摄像头大致上可以分为前视摄像头、环视摄像头、后视摄像头、侧视摄像头以及内置摄像头五种类别。
根据行业统计数据,2022年国内乘用车前视、环视摄像头渗透率分别由1月的38.7%、28.7%提升至11月的52%、35.3%,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潮电智库估算,作为智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2023中国单车摄像头搭载量将达到4颗,高于全球中等水准3.2颗。其中造车新势力更为激进,平均单车摄像头搭载量有望达到7颗。
在供应链层面,车载8M摄像头(含镜头)被视为车载实力阵营的分割线,当前以量产领跑的是联创电子和舜宇光学,而且其1500万像素的产品也在研发中。
2023年,将会有更多光学供应厂商跨过车载8M摄像头的研发与车规认证,以蔚小理、极氪等新势力为先锋,终端车机搭载的摄像头配置也会不断向高阶迈进。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智能汽车成为激光雷达在科研及测绘项目之外最好的应用载体。
根据潮电智库统计,2021年中国车载激光雷达不足万颗,但2022年上车量已突破10万。随着更多新车型向智能化升级,以及消费经济复苏的利好,今年车载激光雷达有望激增至50万颗。
从发展趋势来看,以前主流的机械式产品车规量产前景堪忧,半固态和纯固态激光雷达凭借性能好、体积更小、集成化程度更高等优势,未来将成为主流技术方向,其中MEMS和Flash方案将更快实现落地。
此外,一些高端车型将在2023年率先采用补盲雷达,随着规模化成本降低,其他车型也将逐渐普及。
相较于传统的主干网络,BEV不仅仅可以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摄像头信息,实现多模态感知结果的前融合,还能在BEV视角下将不同角度的相机、甚至不同时间的画面进行融合。
不过,BEV也面临着另外的尴尬:虽能做到很好的物理空间表达,但是时间维度就不太好实现端到端。
去年下半年,特斯拉、毫末智行、华为、小鹏、蔚来等企业推出了各自的城市高阶辅助驾驶系统,也公布了交付时间。该功能是衡量汽车智能水平的试金石,如果真能完美落地,则意味着向无人驾驶目标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已经有两款车在2022年实现了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分别是小鹏P5在广州落地的CNGP,以及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在深圳和上海推送的城市NCA。
2023年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将为白热化竞争。根据规划,比如理想的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毫末智行的城市NOH均会落地量产,小鹏的CNGP会拓展到上海、深圳等有高精地图覆盖的城市。
行泊一体方案是将行车、泊车控制器集成在一个域控制器里,既能充分的利用算力,大幅度的提高行泊车性能,又能降低硬件复杂度,以此来降低无人驾驶成本。
2022年“行泊一体”成了智能汽车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前装量产公司、L4企业等各路玩家纷纷入局。一方面追求极致性价比,将行泊一体方案“下沉”至10万元左右的车型;另一方面在大算力行泊一体领域“秀肌肉”卷算力、堆硬件,为高阶智能驾驶乃至之后的L3级无人驾驶留出冗余。
技术变革带来了供应链格局的转变。在这个火热的赛道之中,本土Tier 1或将弯道超车。
除了特斯拉的纯视觉,目前中国主流车企的技术路线是将传感器融合搭配高精度地图,把高精度地图视为全场景、全气候下的超视距感知传感器,用来降低对其他传感器整体性能的要求,补足算法短板,提升决策规划的正确性。
作为车企或无人驾驶方案提供商,都希望自有建图产线,不愿在眼前的高等级辅助驾驶或是将来的自动驾驶竞争中受制于人,毕竟自建的高精度地图能够更好地适配自家车型,更容易基于技术差异,形成产品和功能的优势,把护城河挖深挖宽。
为达此目的,企业或者以自己的名义申请导航电子地图资质,或者以资本力量完成布局,比如小鹏汽车收购智途科技,上汽收购武汉中海庭。
智能化发展,让人机交互的方式从被动走向主动,通过车载的一系列传感器和控制器,汽车可以主动地提供决策建议,并在安全范围内实现辅助驾驶。多种交互方式包括:语音交互、眼球跟踪、手势交互、声源定位、人脸识别、全息影像等。
汽车会成为人类的第三生活空间。主动式的交互将会成为主流,汽车能够准确的通过不同人员的身体状态和周围环境感知,自动调整一系列驾驶和座舱参数,营造更为舒适的驾乘环境。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上一篇:智能驾驶技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下一篇:微盟与中顺洁柔达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