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8-19 01:56:05 作者: 智能座舱域产品
“无论是Mac、iPod还是iPhone,它们的革命性创新都体现在人机交互方式的进化。”初代Phone最开始横空出世时,乔布斯这么说。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这句话,放在目前备受追逐的智能座舱上时,有着相仿的意义。
如今,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此同时,人机交互技术升级、芯片与操作系统技术革新、5G技术的成熟,也让汽车座舱进入从电子座舱再到人机共驾的蝶变。
也正因此,有专家称,未来的智能汽车会像安卓、苹果手机一样,成为一个智慧终端,用户都能够通过这个智慧终端享受各种各样的智能服务。而智能座舱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除住宅、办公场所之外承担美好生活的“第三生活空间”,可以满足消费者社交、学习办公、路线规划、旅行决策等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要求。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场景应用单元,智能座舱已经成为当下智能汽车“必备”的一大选项。从现实角度来说,相较于自动驾驶技术存在安全性要求过高、落地难度过大等短时间难以完全攻克的问题,智能座舱无疑是现阶段智能汽车技术发展中,带给消费者最具体验感的存在。
毕竟,没有比在车辆上一键操作即可开启丝滑享受这样更适合讲智能化的故事了。
强应用场景、相对充分的智能化集中展示,让智能座舱,成为车企、资本等在汽车模块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智能座舱,似乎还是个很高级(专业)的字眼。其从字面意义上来讲,指的是对汽车内部的乘坐空间进行改造,使得驾驶和乘坐体验能够更加舒适和智能化。但从技术落地方面来看,其内涵却不止于此。
从技术应用层面简单分类,当前的智能座舱主要由域控制器、操作系统和交互系统三部分构成。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在硬件层面,从面向单一功能的、基于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器)的硬件架构转变为面向多功能集成、基于多元异构SoC(System on a Chip,系统级芯片/主控芯片)的硬件架构。
在软件方面,操作系统构成了一台设备的生产力基础。哪吒汽车董事长方运舟就说过:汽车作为一个比手机更大号的智能电子终端,拥有汽车属性的操作系统是核心。
在交互系统方面,主要包括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触摸识别、生物识别等方面,有了这样的交互,智能座舱的“智能”才更具体。
浅显地来讲,智能座舱是座舱内饰、座舱电子产品的综合创新、升级和联动。智能属性决定着其互联的功能,支持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终端设备互联,实现和智慧家庭、智慧办公等场景的无缝衔接。
以其为牵引,让汽车由单一的驾驶、乘坐工具升级为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智能移动空间”。除了自身内部的智能化应用“一触即达”,智能座舱也担负着“内畅外联”的智慧角色定位。
联通外部时,智能座舱通过车联网、无线通信、远程感应、GPS等技术,与车外的各项基础网联设施、联网设备实现V2X(Vehicle-to-Everything)联结。
它不仅要“感知”外界:感知交通、路况、车外娱乐生活场景信号,助力自动驾驶感知层和决策层的工作,进而推动高阶自动驾驶的实现。还要会和车外仪表等机器“算账”:座舱内部的决策运算工作扩展至车外,在车载芯片外建立独立感知层,由云端计算中心统一提供AI算力。
产业层面:政策驱动。智能座舱的迅猛发展背后,离不开我国汽车产业的深层次变革。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自2009年以来,中国13年稳居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但是我国汽车行业始终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因此,2017年我国提出建立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
为支持智能汽车发展,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支持智能网联基建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为智能汽车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智能座舱作为智能汽车关键、先行领域,是政策红利的直接受益赛道,尤其是一些聚焦行车安全的座舱部件比如驾驶监测系统(DMS)等受明确的法规推动,效果显著。
技术层面:多方共振,驱动智能座舱加速渗透。汽车的智能化迈向纵深,让车载技术也发生着深刻变革。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传统分布式朝着集中式、轻量精简、可拓展的方向转变。大量相同功能的ECU进行整合,交由域控制器进行统一管理调度,座舱底部的软件、硬件能够分别开发,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整车架构变革带动软硬件解耦,汽车软件架构从“信号导向”向“服务导向(SOA)”转变。SOA接口标准化、松耦合、灵活易扩展等特点,让不同车型及硬件环境下相同的应用无需重复开发,由此降低了软件开发成本,提升了软件迭代速率。
图:智能汽车软件架构从“面向信号的架构”向“面向服务的架构”转型升级资料来源: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芯片算力提高,助力座舱适配不同操作系统。此前,传统的车载芯片MCU(微控制单元)往往具有算力不足、无法兼容的痛点。而SOC(System on a Chip,系统级芯片)芯片集成的GPU、NPU极大提高了处理视频、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和AI运算的效率,满足了智能座舱的智能化交互体验要求。SOC芯片采用异构内核更具兼容性:能适配不同的操作系统,如QNX(黑莓)、Linux、Android。
资本层面:更容易变现。智能汽车的“黄金赛道”上,各项技术你追我赶,为什么单单只有智能座舱风生水起?这背后,离不开资本的加持。
而更易被感知、更具体验感的智能化应用,对于车企讲述智能化的故事,更是一把利器:依托智能座舱,打造差异化产品,能迅速抓住消费者眼球,实现变现。
所以说,不论是资本诉求,还是包括车厂在内的业界,都对于智能座舱有着独特的“偏爱”。这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珍珠项链中,最容易看到和摘到的一颗。
用户层面:智能化的诱惑。任何时代,需求往往是一项技术或产品蓬勃兴起最强有力的刺激因素。
智能座舱作为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全新赛道,虽也有政策指引、技术革新、资本投入等供给侧驱动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消费升级,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下,智能手机给民众消费习惯带来丰富便捷的智能体验,大大加速了消费者智能使用习惯的养成。
调研数据也对此有着清晰的支撑。据IHS markit调研数据,61.3%的用户认为座舱智能化配置会极大提升购车兴趣,17.4%的消费者认为智能座舱是买车必购配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增长,尤其是新一代年轻消费者更加注重科技感的交互体验,寻求个性化配置。
即使放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来看,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追求一样符合需求习惯。汽车在满足了出行代步和基本的安全需求后,智能化显得尤为突出。
作为汽车智能化集中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智能座舱的智能化引起无限联想:智能手机可以“弹指间王者荣耀”,智能座舱为什么不能在驰骋中”运筹帷幄”?
以上种种,构成了智能座舱“井喷”的诱因,推动其快速发展。但应当看到,其底层逻辑才是各项因素发酵形成合力的根本: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自动驾驶实现的不确定性较高、商业化进程较慢。智能座舱与汽车底盘控制关联度较低,不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牵涉到的外部安全、监管压力带来的不确定性较小,相对更容易落地。
由此,这样更具操作性的“自动驾驶”场景、更容易贴近商业化的技术实现路径,成为不管是车企、主机厂还是生态伙伴愿意投入重金和精力倾斜的深层次原因。
据IHS Market分析,中国座舱智能科技配置的新车渗透速度快于全球。2020年中国市场智能座舱渗透率为48.8%,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到2025年渗透率有望达到75%以上(届时全球渗透率为59.4%),呈快速增长态势。
到2030年全球汽车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681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超1600亿元,是2019年的4倍。届时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达37%左右,是全球最主要的智能座舱市场。
市场火热的加持下,智能座舱目前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最热的领域之一,各家车企聚焦这一细分领域“摩拳擦掌”,呈现的产品百花齐放,颇有些类似iPhone出现后的各大智能手机厂商“神仙打架”场景。
特斯拉CEO马斯克说:“未来车子大都处于自动驾驶状态,车内娱乐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特斯拉的野心,是在车内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车机游戏平台和游戏生态,相比于其他车企,特斯拉在车内游戏生态构建上花费精力更多。特斯拉认为智能座舱的核心需求是娱乐,因此,在提升娱乐座舱算力的方面,特斯拉卯足了劲发力。
特斯拉开发的AMD芯片,算力可以比拟游戏机PS5(10TFLOPS),在搭载AMD芯片的新Model S/X交付现场,特斯拉演示运行单机大作《巫师3》以及《赛博朋克2077》。
除了硬件实力的提升,在游戏生态方面,特斯拉也表现得十分优异。从最早的沙滩车竞速2 、茶杯头、再到星露谷物语、斗地主、欢乐麻将,海量的游戏资源让特斯拉在娱乐座舱这一领域成为了佼佼者。热门的应用,例如、哔哩哔哩也可以在特斯拉的游戏平台上运行。可以说,特斯拉的智能座舱带给用户的是极致的游戏娱乐体验。
蔚来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的佼佼者,曾经蝉联了一年多的销量冠军,在智能座舱领域的玩法上,更是走在国内行业的前沿。蔚来推出的AR眼镜,可以带来135英寸的等效观看效果,把车内的娱乐空间拉到了另外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在此之前,最大的物理车载大屏奔驰MBUX Hyperscreen的总尺寸也才达到56英寸。
在语音交互方面,蔚来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蔚来EC6人机交互的功能设计占了30%,可以说是为车主带来了很多便利。除此之外,很多细节的设计也彰显了“以用户为本”的设计理念,蔚来车辆装备的是全景天幕,其隔热镀膜工艺有强大的减光作用,加上中控屏自身的防眩光设计,这样一来,中控大屏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清晰,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对蔚来ET7、特斯拉Model Y、大众ID.6 X在内的10款车型的智能座舱评测中,威马W6凭借着强大的导航系统,在这场比拼中独占鳌头。在语音交互方面,威马用了最大的努力让用户降低学习成本。使用威马系统导航平均用时21.2秒,其效率甚至超过了手机。
车机导航和语音交互可以说是拉开“智能指标”的基础条件,相比地图导航,语音交互在智能座舱内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说哪打哪”的精准用户体验太get用户的心智:威马W6搭载的WIMI语音助手,可以控制车内超过120项常用功能,并且拥有双音区声源定位;支持“一句三连”功能,用户可以一口气说出三个指令。这个“听话”程度,像极了具有魔幻色彩的“宝葫芦”。
当下汽车最火的概念非V2X莫属,它的意思是车联万物。通过V2X,可以打造更加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在这方面,小鹏G9不管是车内的环境交互,还是车外的环境交互,都让人高看一眼。
在车外,它的3D UI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将车身周围的具体环境信息,以3D形式呈现在车机屏幕中,车主不仅可以更全面地看到周围的环境情况,还能够最终靠触屏的方式操控自己的车辆,比如车窗升降、后视镜调节、开启行李箱盖等,实现对车辆、行人等周围环境的感知。
在车内,Xopera小鹏音乐厅搭配360°全方位的声学包裹设计,再加上律动座椅、智能香氛、氛围灯、空调,通过车联万物,实现了“可听可看可触可动可嗅”的5D沉浸式体验。
琳琅满目的智能座舱玩法,让人看到了行业发展的火热。然而,更多车企在对智能座舱的追逐中,目前似乎更多是停留在“功能驱动”阶段,流于技术体验和炫酷科技的展示,未能将智能座舱放置到“第三生活空间”这样一个生态角度去思考和打造、定义和开发。
很多车企都将智能网联、智能座舱引领作用比肩苹果手机,超大型智能移动终端颠覆传统。但是却往往没有深层次初探苹果手机的“内核价值”:一部手机,提供的不只是功能化的提升应用,而是一个别具特色的生态体系的打造。毫无疑问,后者比前者的价值更高、更大也更具挑战性,当然,其回报也会更可观。
所以,目光长远的企业,看待智能座舱不能只看到其从技术驱动向功能驱动点上的移动转移,更应该把握自己定义行业生态的难得机遇。
目前,随着5G、IOT、AI等技术不断成熟,汽车上的应用也慢慢变得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成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人们对汽车智能化的要求慢慢的升高,舒适度已成为评价一辆车的重要指标,人车关系已经逐渐从工具向伙伴演进,而智能座舱就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节点。不夸张地说,智能座舱就是人车交互的界面。
这种变化带来了深刻的商业模式变革。受益于智能座舱,汽车厂商从简单的卖车者变成了出行行业的玩家:车辆不再只是一个机械产品,而是出行服务本身。车厂与消费者的售卖关系从此前“卖硬件集成”的“一锤子买卖”开始转变为“卖软件服务和数据流量”的“多次、持续性收费”,“买软件送车”的深层次意义在此彰显地淋漓尽致。
由此,智能座舱成为车企激烈竞争阶段重要的差异化卖点,便顺理成章。车企模式的转变和竞争的激烈,对于用户来说也是较大利好。各种层出不穷的智能化应用带来越来越细致和周到的便捷出行体验,这个巨大的、能移动的智能终端,让人在“第三生活空间”里畅享智慧化成果。
古代,我们形容车马迅速且风景赏心悦目这种体验的极限,无非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而今智能网联汽车赋能下的智能座舱,让我们穿过万重山时,轻松地将声、光、电的各种美感体验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