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3-02 02:20:58 作者: 智能座舱域产品
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作为汽车智能时代双子星,有望伴随汽车电动化的浪潮蒸蒸日上。从车内看,智能座舱是座舱内饰、汽车电子科技类产品与技术创新、升级和联动的重要发力点;同时也将与其他的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手表、家居等互通互联,将汽车从单一的驾驶、乘坐工具升级为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智能移动空间”;从车外看,智能座舱将通过车联网、无线通信、远程感应、GPS 等技术,与车外的各项基础网联设施、联网设备实现 V2X(Vehicle-to-Everything)联结,是最终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一环。
智能汽车以“座舱”+“底盘”上下两大智能化系统为核心组成。智能座舱作为与驾乘人员非间接接触的硬件与生态,更容易被消费者感知,且技术门槛相比来说较低,是各大主机厂现阶段差异化布局的重点。智能座舱聚焦人机交互,核心是让车更懂人,新增搭载尺寸更大的中控屏、中控娱乐系统、液晶仪表盘、抬头显示系统(HUD)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多模态交互、地图导航服务、丰富车机娱乐内容和生活服务信息等功能。智能座舱的前期技术积累较为成熟,量产落地已经全面铺开,目前处于渗透率加速上行的成长期。
智能座舱从车内看,是座舱内饰、座舱电子科技类产品的综合创新、升级和联动。同时也将与其他的智能终端设备:比如智能手机、手表等实现互联,进而与智慧家庭、智慧办公等场景无缝衔接,作为万物互联的重要一环,助力互联的全面打通,最终目标是将汽车由单一的驾驶、 乘坐工具升级为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智能移动空间”。该空间有望成为除住宅、办公场所之外的第三个基本生活空间,能够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社交、学习办公、订餐、路线规划、旅行决策等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要求。从车外看,智能座舱将通过车联网、无线通信、远程感应、GPS 等技术,与车外的各项基础网联设施、联网设备实现 V2X(Vehicle-to-Everything)联结。感知交通信号、路况、车外娱乐生活场景信号,助力无人驾驶感知层和决策层的工作,进而推动高阶无人驾驶的实现。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提高座舱 AI 算力,模拟人的思考、更懂人、感知人,从而主动精确地提供服务,座舱内部的决策运算工作也将扩展至车外,在车载芯片外建立独立感知层,由云端计算中心统一提供 AI 算力。
汽车座舱历经机械化、电子化,向智能化不断演进座舱指汽车内部驾乘空间,围绕中控台展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经历了一系列革新,呈现出从机械化到电子化,再到智能化的发展轨迹。
1)上世纪 90 年代,机械化阶段:包括机械式仪表盘及车载收音机、对讲机等设备,密集的物理按键操作,仅提供车速、发动机转速、水温、油量等基本信息。
2)2000-2015 年,电子化阶段:电子技术进入座舱,座舱内配备小尺寸中控液晶显示屏、车载导航、蓝牙、媒体播放设备等较为简易的电子设备。
3)2015 年起,智能化时代迎面而来:座舱智能化的开启以大尺寸中控屏的出现为标志,消费电子技术进入汽车领域,液晶仪表、中控屏、抬头显示系统、视觉感知、语音交互等通过域控制器实现集成并装配在座舱内,能根据驾驶员、乘客的偏好、习惯和需求,提供更舒适、智能的驾乘体验。
多项政策、文件支持智能网联(5G)基建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为智能汽车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智能座舱作为智能汽车关键、先行领域,是政策红利的直接受益赛道,尤其是一些聚焦行车安全的座舱部件比如驾驶监测系统(DMS)等受明确的法规推动,效果显著。
A、汽车 EE 架构变革,底层软硬件解耦,支持软硬件分别开发座舱域计算平台集中化,座舱各部件的软件、硬件能够分别开发。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革新,从分布式架构走向域控制器架构,过去分散的边缘计算开始集中化,逐渐形成座舱域控制器方案。在新方案下(座舱域控制器&域内集中),各个硬件的控制计算统一集中在同一颗 SoC芯片上,不同的操作系统也可以在虚拟机的承托下运行在同一个硬件计算芯片上。过去单个部件的软硬件嵌套开发演化为平台化的分别开发,计算硬件与软硬件不再绑定,开发过程变得更灵活。
具体看:1)软件实现标准化和平台化,通过标准接口在不同的硬件上实现复用;
B、芯片算力提高,异构设计兼顾高性能、高安全性要求传统的车载芯片 MCU 在智能座舱上的运用遇到了算力不足、无法兼容的难题:
1)座舱功能复杂,传统芯片的数据承载能力、数据处理速度、图像渲染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2)不同座舱部件对应不同的操作系统(如 QNX、Linux、Android 等),传统芯片无法兼容不同的传感器和操作系统SoC 芯片的车规级运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SoC 全称是 System on a Chip,即系统级芯片。一颗芯片上除了 CPU 之外,还集成了 GPU、RAM、ADC/DAC、Modem、高速 DSP 等。
算力方面,SoC 芯片的 CPU 算力从数 KDMIPS(Dhrystone Million Instructions executed Per Second ,大多数都用在测整数计算能力,每秒钟可以执行的指令数量)提升到百余 KDMIPS;集成 GPU,极大提高了处理视频、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满足高端智能座舱系统对车载娱乐的需求;集成 NPU,大幅度提高 AI 运算的效率,能满足智能座舱的智能化交互体验要求。
兼容性方面,SoC 芯片多采用异构内核,具备“普适性”,能适配不同的操作系统,如 QNX、Linux、Android 等;也有部分公司,如华为,开发多内核设计的 SoC 芯片(自研微内核+部分 Linux 宏内核+LiteOS 内核),针对性适配自家的鸿蒙系统,能更好地发挥鸿蒙系统优越的 AIoT 终端连接能力。
C、软件架构向 SOA 升级,更好的满足维护和迭代需求SOA 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是一种软件架构的设计技术,在 IT 领域已有数十年的应用经验。在汽车端的应用,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技术基础,也是众多车企打造智能座舱软件平台的方向。
“面向服务”的概念可以从 IT 行业的 SOA 应用中理解:手机 APP 的复杂业务代码实际运行在远程机房的“服务器”上,运行在这些“服务器”上的软件统称为“后台服务”,而运行在个人手机上的 APP 则是“前台界面”。相应的,座舱域控制器、ADAS 控制器等其中的软件可视作手机端的 APP,在 SOA 架构下,这些软件代码也会在统一的后台“服务器”上运算。
SOA 架构能满足智能座舱频繁迭代需求,为开发新的软件、消费者共创软件功能提供便利技术上的支持。现有汽车电子软硬件大多高度耦合,新增功能、变更通讯信号等都要增加新的ECU 及其中的软件部分,SOA 架构对智能座舱高迭代度的需求而言优势显著,松耦合、接口标准可访问、易扩展。应用该架构的智能座舱的不同域内的信号能够最终靠一个统一的“服务器”来沟通传达,能有效地避免软件的重复开发,也能更好地满足智能座舱频繁迭代的需 求;用户车辆使用的大数据也会上传到“后台服务器”数据工厂,为开发下个软件或者升级现有软件提供数据支持。
SOA 架构能节省主机厂、供应商双向的集成成本。SOA 软件架构通过设计一套统一的软件接口和数据传输格式,保证座舱内外使用以太网通信的软件都能顺顺利利地进行数据交换,避免软硬件解耦后出现接口适配和数据不兼容,给 OEM 和供应商双方节省大量集成成本。
A、多方资本入局智能座舱,激发生态活力汽车实现万物互联需要在生态方面与其他 IOT 设备打通,产业链从封闭到开放,迎接多方生态入局。汽车是万物互联的重要环节,此前车联网更多是属于汽车的单独封闭体系,与其 他智能设备分属不同网联系统,彼时的“车联网”仅局限于“联网的汽车们”。汽车要融入AIOT,就需要在生态方面和各种 IOT 设备打通,激发生态活力。由此,汽车行业的竞争更多将变成开放性平台之间的竞争、ECO之争。对车企而言,生态合作伙伴越多,产品就会更具竞争力。我们注意到,目前封闭的汽车座舱产业正在逐渐开放化,迎接更多非汽车背景、拥有自身生态优势的企业入局,比如科技公司、网络公司、消费电子公司、智慧家居公司等,补足内容生态、车机技术、万物互联等方面的短板。
B、智能座舱相对更易落地,商业化进程更快实现难度相比来说较低,智能座舱商业化进程加速。无人驾驶实现的不确定性较高、商业化进程较慢;而智能座舱与汽车底盘控制目前关联度较低,不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牵涉到的外部安全、监管压力带来的不确定性较小,相对更容易落地,故而主机厂及生态伙伴将更多资金、精力倾斜至智能座舱领域,相应的人才资源也顺势流向智能座舱的研发和推动工作中,极大拓展了国内自主厂商的自研能力和边界,直接促进了智能座舱的落地。
无人驾驶落地过程中技术攻关难点、商业化关卡依然存在。无人驾驶技术领域在技术层面尚有未攻克的内容,如无人驾驶域的技术、更高算力+高安全性的芯片、视觉感知技术的瓶颈、激光雷达量产问题、高精地图和定位技术、感知+决策+执行的联动、监管配套、底盘执行系统的冗余、底盘线控技术的渗透、电子电气架构升级等,高阶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短期仍较难落地。
座舱成果易被感知,助力车企产品差异化实现。作为汽车与车主的高频触点,座舱空间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未来的“第三空间”带给消费者的体验。智能座舱中无论是交互手段、物理空间、声、光、显示、升级后的内饰,还是多联屏设计、HUD 抬头显示、流媒体后视镜等都将为驾驶员、乘客带来鲜明的差异化体验,迅速抓住消费者眼球,提高车型的竞争力。
A、消费者配置意愿不断的提高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成长,尤其新一代年轻消费者注重科技感的交互体验,寻求个性化体验。据 IHS markit 调研数据,61.3%的用户觉得座舱智能化配置极大提升购车兴趣,17.4%的消费者认为智能座舱是买车必购配置;并且,花了钱的人座舱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的关注程度已超越座舱座椅舒适度、空间宽敞度、设计美观度、零部件质量等因素,在年龄位于 25-35 岁的年轻消费者中,这一偏好更为显著。
B、智能手机使用偏好迁移,消费者配置意愿、付费意愿不断的提高花了钱的人智能手机的使用偏好迁移至车端。当中控屏等进入汽车座舱后,消费的人在智能手机上的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和使用偏好也将延伸至车内,消费者期待汽车变成一个数字伴侣,车载系统能足够流畅、屏幕能足够高清、无线联动能够顺畅。
C、软件订阅类消费习惯培育初见成效,消费者付费意愿提升。智能手机端的付费类 APP、音乐视频网站的订阅类产品提高了花了钱的人软件升级和订阅付费行为的认可度,消费者的软件消费习惯被培育起来,并将同样体现在对智能座舱 OTA 服务付费的意愿中。OTA(Over-the Air)是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2G/3G/4G 或 Wifi)对汽车的零部件终端上固件、数据及应用进行远程管理的技术。简单来说 OTA 技术实现分三步:1)将更新软件上传到 OTA 中心,2)OTA 中心无线传输更新软件到车辆端,3)车辆端自动更新软件。
传统主机厂、造车新势力、异业玩家均聚焦智能座舱领域,以合作、自研等方式大力布局新车型智能座舱配置。
1)理想 L9(售价 45.98 万元)着力打造“移动游戏空间”,搭载 3K 高清分辨率 OLED 屏幕+21 个扬声器+7.3.4 全景声音响,影音硬件层层加码,与 Switch 合作,支持 Switch 游戏在后排娱乐屏幕运行。
2)2022 款大众 ID.4 CROZZ(补贴后售价 21.13-28.73 万)配备 12 英寸液晶中控屏的双大屏以及 AR-HUD 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位于仪表盘与前风挡之间的 ID.Light 智能交互呼吸灯能利用灯光和颜色变换实现车辆与驾乘者的亲密互动,智能三区自动恒温空调搭载Clean Air 4.0 空气净化系统,视听升级方面,ID.4 CROZZ 配备 Harman Kardon 高级环绕音响系统,融合 9 个扬声器和 1 个低音炮;30 色炫彩内饰氛围灯,实现更丰富车语交互,助力安全驾驶,带来智能化数字座舱体验。
3)AITO 问界 M5由 Harmony OS 智能座舱系统加持,其车载语音助手“小艺”获首张车载语音助手 A 级认证证书,通过《车载语音助手认证》关于语音交互系统功能性、便利性、快捷性、智能性的测试,支持人脸识别,搭载华为品牌音响、华为 50W 快充的无线延续 Harmony 系统强大功能,在登录华为帐号后,车机大屏上可同步使用电子设备 app,软件服务在手机和车机间无缝衔接;M7 座舱支持在车机上控制关联的家庭智能设备,一键提前打开空调、空气净化器等;搭载座舱 K 歌房,配备超过 170 万支卡拉 OK MV。
4)长安 UNI-T基于长安汽车和地平线联合开发的智能驾驶舱 NPU 计算平台和国内首款车规级 AI 芯片——地平线 万亿次的算力)打造,能识别消费者表情,车载屏幕能通过注视唤醒;监测驾驶员疲劳状态、抽烟动作,提供自动的空气净化。
上一篇:轻松驾驭智能舒适——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一站式解决方案
下一篇:地平线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