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1-11 00:28:36 作者: 半岛官方网站下载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汽车产业迎来新机遇和新变革。在此背景下,作为新技术与新产业深层次地融合的前沿阵地,智能座舱日益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化进程的关键突破口、提升用户驾乘体验的核心引擎。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汽战略院执行院长侯福深在近日举行的2024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上表示,“经过多年的创新应用,我国汽车智能座舱技术取得显著一马当先的优势,创新动能强劲涌动,呈现出跨界创新活跃、软硬融合加速、聚链延链成势三大特点。”他说,未来需要加强底层关键技术突破,夯实智能座舱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底座;深化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提升智能座舱交互新体验;着力构建开放合作生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更加优质智能的出行体验。
2024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发布了《2024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研究》成果。测试结果为,2024年,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整体达到良好水平,国内新能源汽车车型在智能化水平上具有一马当先的优势。其中,理想汽车L6获评感知能力卓越车型、蔚来汽车ET5T获评交互能力卓越车型、问界汽车M7获评服务能力卓越车型、小米汽车SU7获评互联能力卓越车型。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质量安全和续航能力逐渐得到市场验证,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产品时,对智能座舱的娱乐化、个性化和舒适性等方面关注度越来越高。
“智能座舱作为各类智能化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载体,涵盖信息通信、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是消费的人体验感知最为直接的部分。”侯福深表示,汽车智能座舱逐步成为车企吸引消费的人,以及打造差异化竞争新优势和产业生态升级的战略必争之地。
侯福深表示,国内智能座舱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驾驶者和乘客带来全新的出行体验,“座舱系统和部件向更加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科技感和智能化产品的需求。”
“座舱是一种个性化、专属、私密、可独享的智能生活空间,与家庭中的游戏间、影音厅、茶室、书房没有区别。”长安汽车总裁助理、梧桐科技CEO蔡勇表示,用户能体验到沉浸氛围、贴心陪伴、自由拓展,才是智能座舱最重要的价值。“当前,智能座舱设计基本使用户得到满足所需的应用场景,以及驾驶安全、隐私保护和交互体验等需求。”
在需求迅速增加的推动下,慢慢的变多的车企对智能座舱功能的研发展开布局,催生出一批科技成果。
高阶智能座舱自动化检测系统、车舱内智能语音交互技术、NOMIGPT新一代蔚来汽车智能座舱场景下的多模交互技术……会上,理想汽车、科大讯飞、蔚来汽车等产业链相关企业12项成果获评“2024汽车智能座舱领先科技成果”,成果覆盖人机交互、系统与零部件、基础支撑、车舱平台等关键技术。
“跨界创新日趋活跃,新技术不断涌现。”侯福深说,触控、语音、视觉、手势等单一模态技术的发展日趋完善,多模态融合交互技术逐步成熟,人机交互向着更为自然、便捷方向发展。同时,大模型加速应用,为智能座舱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技术是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能够持续赋能智能座舱人机交互和场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推动智能座舱技术创新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CMO和卫民表示。
除了新技术不断涌现外,侯福深表示,随着高性能计算平台、多模态交互、操作系统和软件平台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智能座舱加快向软硬件一体化发展。同时,重点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拓展,形成较为完整的智能座舱产业链体系,在软件平台、网联技术、先进显示技术等方面有较为显著的一马当先的优势,支撑我国智能座舱产业的繁荣态势。
如何推动智能座舱高水平发展?业内人士建议,行业共创共享,构建万物互联汽车生态体系,一同推动智能座舱技术创新发展。
侯福深表示,要将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和计算平台作为核心竞争力进行布局和深耕,加强底层软硬件技术、核心中间件、工具软件、智能化软件开发模型和汽车垂类大模型基座技术等研发力度,引领智能座舱行业迈向更高水平;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智能助手、图像识别、智能预测、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能力;强化协同、多元共创,积极构建开放的软硬件共性技术平台,打破行业壁垒,共创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
和卫民表示,智能座舱发展,需要重视数字基座建设,解决好算力部署、数据隐私等问题,应通过构建端云结合大模型,以适应不一样车型成本要求和不同客户的真实需求,打造具有具身智能的移动产品和服务。
侯福深表示,智能座舱保障驾乘人员安全永远是第一要务、第一准则,需要实时准确监测车辆内外人员和环境状态,提前做好潜在风险预警。同时,要注重功能的科技感、实用性与安全性并重,避免功能堆砌和盲目求新立异带来安全隐患。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觉得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