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08 14:07:15 作者: 智能驾驶域产品
当然不是,被当作出行工具的汽车因为有了智能座舱,能成为驾驶员和乘客的智能伙伴。就像经典美剧《霹雳游侠》中那辆超级跑车KITT,只要主人Michael Knight进入车内,说出目的地,跑车便能迅速规划出最佳路线,还会实时根据路况调整,这辆车也成为主人公执行任务过程中的得力助手。
“未来的智能座舱,不只是工具,更是一个有思考能力的助手,比如可以帮车主回家取东西、接朋友等,只要车主有需求,智能座舱就会响应。”这是2014年走上汽车智能座舱赛道的上海极豆科技CEO汪奕菲的畅想。作为一家提供汽车座舱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提供商,极豆科技捕捉到了大模型技术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巨大潜力,开始研发大模型智能座舱。在汪奕菲看来,大模型“上车”后,智能座舱的能力将迎来质的飞跃。
中研产业研究院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441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3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6%。预计到2026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2127亿元。大模型有望让智能座舱成为汽车行业下一个超级生态的突破口。
在极豆科技的实验室,不一样的品牌汽车的智能座舱实验平台整齐排列,研发人员正在进行各类测试与调试工作。虽然在智能座舱的赛道上奔跑了10多年,但极豆科技真正研发自己的大模型智能座舱从2023年开始,其产品已和多家主流车企合作20多个项目。同时,极豆科技也成为奥迪、宝马、奔驰、保时捷、大众、CARIAD、宾利、捷豹路虎、小米等20多家车企Tier1供应商(一级供应商),实现规模化量产超1000万车,这也使得极豆科技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约为70%,实现盈利,开始“自我造血”。
智能座舱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虽然经历多次重要的迭代,但从本质上看,始终围绕“让车更智能”的核心展开。
早在2017年左右,智能座舱实现了联网化,车辆配备SIM卡,实现了互联网连接,帮助车主获取实时交通信息、在线年开始,智能座舱进入基础智能化阶段,语音助手成为智能座舱的标配,各大车企在语音助手智能化方面各显神通,力求让车能精准理解车主的各种指令,提升人机交互的便捷性;从2023年开始,大模型纷纷“上车”,众多车企宣布将GPT等大模型接入车辆,2025年春节,随着DeepSeek烧起的一把火,不少车企又和DeepSeek“牵手”。
作为未来用户的智驾空间与娱乐的第三空间,智能座舱承载着众多用户与数字内容交互的场景。以大模型“上车”为切入点,为智能座舱赋予更强大的“大脑”,如今车辆智能化进化到了3.0时代,最核心的是让其从功能化转向智能化。
汪奕菲向《IT时报》记者表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车企,对智能座舱智能化的需求愈发强烈,智能化在智能座舱中的体现远不止智能助手这一环节。“多模态交互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文本、语音和图像视觉等多种交互方式能适应车上的各种场景。智能座舱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对话聊天机器人,它可以依据车主的需求,精准推荐交通路径,还能兼顾车上不同人员的个性化需求,满足车主和家人在用车习惯上的差异,比如为孩子生成绘本读物或者绘画游戏等个性化功能。”
一方面,车主希望车能跟手机一样智能,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比手机更智能,也更懂自己;另一方面,无论是汽车智能化供应商,还是OEM车企,都希望汽车从交通工具进化到“智能终端”,而大模型成了“催化剂”。
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是智能汽车的两大关键赛道,如果说智能驾驶是汽车的“手”和“脚”,那智能座舱就是“大脑”。
极豆科技的座舱模型是一个多模态模型,可实现文本、语音交互和图像识别,展现出强大的多模态交互能力。
“文本交互让大模型可构建智能知识库。比如厚厚的汽车使用手册常被车主束之高阁,一旦遇到诸如仪表盘指示灯异常、车内工具位置等问题时,车主会手忙脚乱。而智能座舱的大模型可以将用车手册数字化,并转化为智能问答知识库,车主只需简单提问,就能迅速获取准确答案。”汪奕菲解释说,而在语音交互层面,大模型集成了成熟的语音识别与语义理解技术,支持多轮对话,还能应用声音克隆技术。此外,智能座舱能够最终靠语音识别出车主的状态,当检测到车主疲劳时,会主动讲笑话以缓解驾驶疲劳。
图像与视觉方面,在不涉及无人驾驶核心领域的前提下,大模型能够最终靠车外摄像头辅助驾驶,比如识别前车状态,提醒车主保持安全距离,识别违章信息,避免车主违规。车主离开车辆时,车内摄像头会检测座椅和后排是否有遗留物品并及时提醒。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高阶认知智能座舱的任务执行范围可以跨越舱内外部分场景,在舱内全场景下主动感知驾乘人员,并可部分自主执行任务,实时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更高级别的是全面认知智能座舱,任务执行范围覆盖舱内外全场景,并可完全自主执行任务,具备云控平台服务能力,能根据平台指令快速响应。
在智能座舱这片“战场”上,各厂商纷纷发力,展开激烈角逐。今年春节,极豆科技将DeepSeek作为自己的基础大模型之一,进行垂直大模型的训练。
目前,极豆科技正在探索端侧模型推理,“大模型的运行最重要的包含训练和推理两个过程,以智能座舱为例,当车主在车上提出问题并得到回答,这一过程即为推理。目前,90%以上的推理过程都在云端进行。”汪奕菲说,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车端已具备一定的人工智能芯片能力,可利用车上算力,运行小参数量的模型。在网络条件不佳或需要低时延响应的情况下,为车主提供及时、快速、高效的服务。智能座舱大模型应是多模态且端云结合的架构,将复杂运算放在云端,而对响应及时性要求高的任务则交由端侧处理。
智能汽车在算力和数据规模方面的要求远超手机与电脑,座舱端芯片及算力紧缺是极豆科技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虽然座舱端具备一定算力,但如何高效利用这些算力,并通过有限算力满足多种垂直场景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来看,云与端的硬件算力都在持续提升,需要在算力提升和客户的真实需求增长之间找到平衡,针对各类垂类场景来优化,充分的发挥算力优势。”汪奕菲说。
从汪奕菲办公室的落地窗看出去,对面便是张江的地标性建筑——科学之门,2024年12月,极豆科技把公司搬到了位于张位置的模力社区,这里集聚了众多垂类模型的上下游生态企业,还有小鹏汽车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对极豆科技来说,这里丰富的算力资源极大地推动了大模型智能座舱的研发进度,与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作更方便快捷,提升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此外,张江一系列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支持,也在助力企业更好地融入产业生态。
站在大模型的风口之上,极豆科技正在挖掘大模型在智能出行领域的无限潜力。而IPO,是极豆科技正在奔赴的下一个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