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方网站下载

智能座舱有AI之后 动察

时间: 2025-02-27 01:49:06 作者: 智能驾驶域产品

  智能座舱硬件核心芯片正经历技术跃迁,2025年联发科MT8676成为全世界首颗4纳米座舱芯片。

  2.车机屏幕形态多元化,从“固定”到“场景化”,柔性OLED、Micro LED等技术推动车内空间向“沉浸式智能生活舱”转型。

  3.AI技术成为智能座舱的关键催化剂,从功能增强到体验重塑,推动行业进入“体验竞争”时代。

  4.车企需在芯片性能、屏幕交互、AI算法及生态合作中持续投入,以实现从“功能堆砌”到“体验闭环”的跨越。

  5.未来,智能座舱将成为连接现实与数字世界的“认知中枢”,实现从工具到伙伴的进化。

  智能座舱的硬件核心——芯片,正经历技术跃迁。2025年,联发科MT8676作为全球首颗4纳米座舱芯片,凭借八核架构(4×Cortex-A715+4×Cortex-A510)、3.35GHz主频及Mali-G615 GPU,在CPU、GPU性能和5G通信能力上超越高通SA8295系列,成为新兴车企的首选方案。英特尔13800HAQ则以5核10线缓存,在安兔兔跑分中碾压高通旗舰芯片50%以上,显示了其在汽车领域的潜力。此外,英伟达Thor系列通过多版本布局(如Thor-Z的7核设计),覆盖从基础座舱到高性能需求场景;AMD V2000嵌入式芯片则以性价比优势抢占市场。这些竞争推动行业从单一垄断走向多元化,消费的人在性能和成本间获得更多平衡。

  特斯拉作为智能汽车领域的先锋,其芯片技术同样处于行业前沿,不过其也保持了迭代的速度。2025年,特斯拉进一步强化了其全无人驾驶(FSD)芯片的性能,以支持即将推出的无监管FSD服务。据财报披露,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6月于美国得州奥斯汀推出全无人驾驶付费服务,这一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其第三代FSD芯片的升级,该芯片采用5nm工艺,算力较前代提升40%,达到144 TOPS,可支持更复杂的多模态感知与决策模型。此外,特斯拉的Dojo超级计算机项目也迎来关键进展,计划于2025年末批量生产第二代Dojo AI训练芯片(Dojo 2),该芯片采用3D封装技术,单芯片算力突破1.1 EFLOPS,能够加速自动驾驶算法的迭代效率,缩短训练周期50%以上。

  另外,国内的汽车厂商也在芯片领域布局。小鹏汽车于2024年发布自研“图灵AI芯片”,采用7nm工艺,单颗AI算力达750TOPS,可支持30B参数大模型运行,实现“1颗顶3颗”的性能表现,计划应用于L4级自动驾驶车型。蔚来汽车的5nm工艺“神玑NX9031”芯片于2024年流片成功,晶体管数量超500亿颗,单颗性能相当于四颗英伟达Orin芯片,2025年将在ET9车型首发。吉利汽车的“星辰一号”芯片采用7nm制程,单颗NPU算力512TOPS,多芯片协同可达2048TOPS,计划2026年覆盖高端车型。整个行业的竞争态势已经全面升级,消费者将从中受益。

  这几年车机屏幕随技术的发展显得更为多元化,视觉体验冲上了一个新台阶。在CES 2025展会上,车载显示技术的革新成为焦点,柔性OLED、Micro LED等新型显示技术进一步成熟,并与多屏交互、屏机分离等创新形态深层次地融合,推动车内空间向“沉浸式智能生活舱”转型。

  京东方在CES 2025上展示了多项突破性产品,包括:17英寸曲率渐变中控屏和15.05英寸水滴型折叠副屏。前者通过动态弯折技术,在驾驶模式下呈现贴合内饰的曲面形态以扩展视野,停车时则平整展开为娱乐大屏;后者采用水滴型折叠设计,收纳时隐藏于中控台,展开后提供独立副驾娱乐功能。此外,其31.6英寸柔性双滑卷拼接屏支持从17.6英寸到全屏模式自由切换,可适应导航、影院等不同场景需求,成为车内显示面积最大的解决方案。天马与康宁联合推出的**双13英寸多曲率一体黑OLED屏,采用不等半径曲率设计,兼顾主驾信息数据显示与副驾娱乐需求,并通过低反射率(0.5%)提升安全性。三星则展出了可弯曲中控屏,动态调整曲率以优化空间布局。

  另外,Micro LED技术以其透明、无边框、可拼接等特性成为车载显示新方向。友达光电则推出集成Display HMI解决方案的Micro LED产品,三星的Micro LED透明挡风玻璃原型将导航信息与道路环境融合,虽未公布量产时间,但展示了未来车外交互的可能性。传统HUD向宽幅、高清晰度演进。京东方的44.8英寸PHUD贯穿式大屏采用Mini LED背光技术,实现9K分辨率、7000nits峰值亮度和百万级对比度,横跨整个挡风玻璃底部,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全景信息投射。

  TCL华星的3D AR-HUD则通过裸眼3D技术呈现立体导航信息,体积仅12L,兼具小型化与高精度。现代摩比斯与蔡司合作全息宽幅挡风玻璃显示器进一步取消传统仪表盘,计划2027年量产于起亚EV9。同时,三联屏设计成为主流,无屏化交互(如宝马i Vision Dee的AR投影)和透明显示技术则探索未来交互边界。还有,北汽极狐阿尔法S5搭载了京东方精电的AR HUD技术,驾驶者无需低头看仪表盘,通过前挡风玻璃就能轻松查看导航信息、车速以及其他关键行车提示。

  值得一提的创新是,BMW打造了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首创全景iDrive涵盖众多交互“黑科技”:视平线D抬头显示、以及超感智控方向盘,以及BMW首创的向心中控。这四大交互界面虚实联动,让信息聚焦驾驶员中央视野,优化信息布局。

  屏幕形态的多元化催生了多屏协同与功能分区设计。车载屏幕正从“信息显示工具”进化为“场景化交互终端”。柔性OLED与Micro LED技术推动形态创新,HUD的宽幅化与3D化提升交互效率,而多屏协同与屏机分离则重构了车内空间逻辑。未来,随着透明显示、全息投影等技术的落地,车载屏幕将进一步模糊物理边界,成为智能座舱生态的核心载体。

  AI技术的深度集成彻底改变了智能座舱的交互逻辑,这里也是一个全方位的变化。在芯片领域,联发科MT8676通过AI算力优化,实现自动泊车、语音助手的高效响应;英伟达Thor系列则凭借最高2100 TOPS的AI算力,支撑复杂车载AI任务。在应用层面,AI驱动了全场景辅助驾驶(如小鹏XNGP无需高精地图)、沉浸式声学体验(如

  、飞凡R7)。未来,AI与元宇宙融合(如广汽ADiGO PARK)将模糊虚实界限,通过XR设备与车载系统联动,打造多维度沉浸体验。

  另外,AI大模型与车机系统的深层次地融合正在推动智能座舱从功能堆砌向多维度体验跃迁。以DeepSeek为代表的模型凭借其开源特性、高效推理能力及多模态处理优势,与车企自研模型结合,形成了“场景理解-主动服务-生态协同”的创新闭环。

  广汽ADiGO SENSE端云一体大模型与DeepSeek-R1融合后,交互延迟降至毫秒级,支持语音、文本、图像及驾驶员行为的多模态输入,结合动态场景知识图谱,可识别用户潜在需求并联动2000余个车端接口执行服务,如根据天气自动调节空调或根据日程推荐导航路线。岚图汽车的“逍遥座舱”则通过DeepSeek实现AI作诗、作画、实时检索等创意功能,将娱乐交互从被动接收升级为主动共创。吉利星睿大模型利用DeepSeek-R1进行蒸馏训练,可精准解析模糊指令(如“车内太闷了”自动开窗通风),并基于车内外环境数据主动推荐服务(如雨天提前开启除雾模式)。AI大模型重构了车机功能开发逻辑。华为云鹊大模型通过自动化故障诊断与场景生成,将传统研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周,同时提升无人驾驶仿真测试效率。

  未来,随着透明显示、全息交互等技术与 AI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进一步融合,车机系统将突破物理屏幕限制,成为连接现实与数字世界的“认知中枢”,实现从工具到伙伴的进化。

  尽管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但硬件性能、软件适配与产业链整合缺一不可。未来,车企需在芯片性能、屏幕交互、AI算法及生态合作中持续投入,方能实现从“功能堆砌”到“体验闭环”的跨越。智能座舱的进化是一场硬件、交互与AI的协同革命。跟着时间的推移,芯片性能跃升、屏幕形态创新、AI场景深化一同推动行业进入“体验竞争”时代,而技术沉淀与生态整合将成为胜负手。未来,座舱不仅是驾驶空间,更是移动的智能生活终端。

  这就需要车企做出足够多的技术积累,在研发上的投入要慢慢地增加。这时候对车企也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需要在销量、业绩、研发上做出平衡。未来时间段,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技术积累与生态协同是关键的生存点。对于车企来说,如何利用好 AI,至关重要。

上一篇:概念动态国芯科技新增“智能座舱”概念

下一篇:多款“武汉造”汽车集中亮相市民购车最高再补贴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