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5-18 12:48:48 作者: 防控抗疫
欢迎各位收看“晚上9点半”节目,非正式的线上讨论会,特别出格的内容,会自动省略,以下是部分的分享内容。
横:我先讲一下域控制器的格局,我们大家都认为现在有2个阵营,一个是芯片商家,像英伟达的Orin,华为的MDC,黑芝麻,地平线还有高通;第二个是主机厂和传统Tier 1,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基本没什么机会,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即使能做产品,也不一定可以真正的商业化落地。
像英伟达Orin的话,全球应该有*个授权,中国大陆只有德赛,德赛花了*千万买了英伟达的开发工具链等;台湾有一家,具体名字我就不说了。
华为的话,MDC做的比较封闭,硬件和底软都不能改,只能开放一些应用层面的软件。目前华为在乘用车上的市场是比较大的,特别是新上的这几款车型,但华为MDC现在一直想切入商用车量产领域。
空:我补充一下,我的分类可能稍微不同一点,我认为域控制器分两大类市场,一类是量产市场,这个主要是针对的是L2和L3;另一类是开发者市场,它针对的目标是L4,L5无人驾驶领域。
目前虽然市场上域控制器的玩家很多,但其实核心芯片玩家数量并不是很多,包括英伟达、地平线、黑芝麻,高通,寒武纪行歌等。
这个和上面那位同学的观点有点类似。但这两个性质不同的市场,它的逻辑也是不一样的。
针对开发者市场,域控制器一方面起到了,平摊开发成本和缓解资金占用,供应链金钱上的压力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为了外包一些非核心开发,所以它现在实质上,已经不是一个科学技术创新型的行业,已经接近一个成熟行业的状态。
虽然现在很多公司,还把域控制器作为自己的一个亮点,但是我认为它的竞争格局基本上已经比较清晰了。
量产市场,主要是主机厂,芯片公司和Tier 1厂商,以英伟达的生态为例,像**主机厂向英伟达支付很大一笔研发费用,然后自己去做Orin的域控制器,芯片公司像英伟达的Drive的系列,包括地平线本身都属于这类的玩家。
Tier 1这块,比如德赛就是很典型的玩家,其实是针对量产市场,研发能力我认为只是它的一个附属,更重要的是它的资金实力以及交付能力,这块的影响程度比较大。
开发者市场它的状态属于是百花齐放,这部分的玩家最重要的包含无人驾驶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和解决方案商。国内的方案商有很多,但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公司参与,当然华为应该算一个,比如它的矿山军团,我们大家都认为它是服务开发者市场的。
出:我接着刚才那位同学的话说,我也认为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在域控这块,基本没什么机会。
如果说成立一个公司,单独做域控制器是不太现实的,首先域控制器产品,它与定向的硬件和软件是强相关的一个系统产品。
硬件来说,它涉及到芯片,里面有SOC平台,到MCU,它是一个重资本投入的一个产品,你用每一个计算平台,都要定向的前期投入,基于这个计算平台的整套工具链。
以英飞凌MCU为例,每个系列的工具链都不一样,包括从英飞凌的AURIX系列,切换到恩智普的S32G平台,其实这两个芯片的性能差不多,但是因为切换平台,前期投入的所有整套工具链相当于全浪费了。
所以说,你现在如果单独成立一个公司,专门做域控制器,这个投入是非常大的。
如果你没有定向的厂家,前期直接给你做定点,这个想活下去是非常难的,这是硬件层面。
软件层面也一样,因为这个域控制器,现在讲究的是软硬一体化,软件涉及到应用层算法,然后中心层软件,不是说我设计出一套平台,就能用这一套平台来打天下,这个肯定是不现实的。
现在市场上,已经没有做域控制器的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前三年可能还有,现在已无了。像飞步科技和环宇,最开始出来的时候还是拿域控制器打天下的,后来也不往这上面做PR了。
还有宏景智驾,但宏景智驾他现在不把自己定义为一家域控制器公司,它是集成解决方案,他想做Tier 1,他和江淮定点的一个项目不仅做域控制器,它还做一整套方案的,传感器全都有。
世:接着这个同学的话说,我有一个问题。现在市场上的车载控制器原先都是用MCU,然后现在绝大多数都是域控制器,也就是SOC结合MCU为主。
现在深度学习或者机器学习的模型能力没那么强,但MCU基本上可以完成一些大运算的能力,怎么看MCU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里面扮演的角色?
横:我来讲一下,虽然英伟达的Orin里面,也提到了安全设计,但我认为,在心里的接受程度上, MCU在域控制器里面的地位仍然短期内,至少几年之内其实很难被替代。
即使像Cortex,这种实时核的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从心理看,它能够完全确保在这个安全等级上,我觉得还是会有很长的一个基础接受过程。
另外,我牵扯一个问题,MCU在可见的未来,它的计算能力肯定会不断的提升,因为它本身能够达到一个很高的安全等级,就是车规级,那有没有可能,把自动驾驶方案的一大部分都从AI芯片里面转移到MCU上,从而更多的去释放SOC里面的计算能力。
世:至少我们觉得,如果是L2或者说L3这种等级上面,以MCU作为主域控制器的这个方式,它是可行的。
但是如果往更高等级上面走,因为技术栈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MCU替换掉SOC的这个方式不太现实。
但是线能够落地的时候,我觉得真正单靠MCU,把整个方案做下来的可能性也比较低,因为毕竟这个系统还是太复杂了。
我听说我有一个问题,高通内部也在做域控,想问问关于高通和英伟达做域控的终局。
横:我个人感觉,高通和英伟达其实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开始往全栈的方向去,高通从这个智能座舱的角度出手,它在这边市场占有率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英伟达,其实是从域控的起点往整车的方向去发展。
这两个公司,它是根据之前不同的属性来选择的商业策略。但是根据汽车行业的特质,汽车行业它是一个成本非常敏感,然后在量产的时候,量又不是特别大,但是对毛利控制非常高。从这样的行业属性来说,它跟手机行业其实是比较接近的,只是说要求更高。
以这种行业特性来说,在过往高通和英伟达的交手过程中,高通毫无疑问当时是碾压英伟达的,从自动驾驶这个事情终局来看,我们其实还是比较看好高通。
横:高通在智能驾驶这一块,它好像是双芯片的叫SA8540和SA9000,它的理论值大概能到360T(Int8),相当于一个主处理,再加一个SA9000协处理器。
这个方案我之前看到过,他们当时给主机厂解释的时候,它有一个多芯片,算力叠加的好处,另外它在中间通过公共安全的设计。
我感觉高通的性价比比较高,他也很擅长做这种低成本的处理器,就在L2+或L3这个领域的话,高通对英伟达压力还是挺大的。但是如果高算力的话,高通它的处理器架构,原则上我感觉是支持不了高算力的。
空:对于开发者市场,从外围接入的传感器也好,还是其他外围接口也好,这些其实是高度一致的,或者说能高度抽象成共性的因素出来。
但是每个不同的领域,它对算力的要求,公司目前的实力也不一样,或者说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也不一样。
开发者市场,它的软件栈其实还不稳定,它在不断地迭代。因为软件栈不稳定,所以它的数量其实需求比较少,稍微有点量的客户,其实也就几百台。
因为这些原因在里面,所以域控制器的成本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域控制器成本上浮10%或者下浮10%其实不影响),最主要的是这个商业模式到底成不成。
在开发者市场,因为软件上不稳定,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对它的技术支持成本其实会非常高,这是目前市场的一个特点。如果是需要寻求英伟达直接支持的,那他的入场费大概是上千万美元,这个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
但是如果对于量产,毫无疑问,因为软件已经稳定下来了,这时候扣的就是成本,本质上汽车行业对成本的控制,从至少最近十几年,这个逻辑其实都完全没有变过,只是说现在因为是技术迭代快了,在这个上面大家其实有点无所适从。
我觉得,华为MDC对他们的支持是比较大的,但是售价也比较贵。具体价格,我就不讲了。华为目前以军团的形式来做像矿山这样的场景,投入的人力非常多。
双方都有互相的需求,比方说华为MDC需要扩大他的朋友圈,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说,它的国产化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英伟达的生态是比较有优势的,华为MDC有一定劣势,但是它也有优势,比方说,软件支持AUTOSAR这一块,对自动驾驶公司来说是比较大的吸引力。
如果我们自己去部署方案的时候,SOC的算力只能够用到20%~30%,但是如果使用芯片商的一个方案,在他们的加速器或者优化框架下,有没有可能发挥出的更多的利用率?
空:我回答一下,这个是有可能的,而且很多芯片厂商确实是这么宣传的。应该说目前AI芯片,是一个混乱状况,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就是,他丢失了通过某种具体的规格指标来进行对比的标准。
不进行客观对比,只能通过效果来判断到底这个东西是不是适合我,这个是不合理的。大家可能用的模型的大小轻量化的程度都不同,它可能计算每一帧对于这个算力的消耗应该都不一样。
严格来说,其实像华为这样大的公司,其实还是比较规范,当他去宣传多少算力的时候,他一定会拿出对应的模型来匹配这个算力的帧率,来证明这个帧率的规格数值,不是瞎吹的,至少他会有这方面的职业道德。
从行业的特性来说,规格应该是大家对芯片特性判断的最基本的一个依据,如果这个依据都丧失了,这样就没有意义了。
当然在这个规格的基础上,大家都可以接受,不同的芯片在某一些模型的情况下或者算力体现,表现会不一样,但如果完全抛弃规格来谈最后的表现,那我觉得它不符合工程学这个逻辑,他一定有一些别的考虑。
世:我插一句,我们认为,英伟达和地平线的商业逻辑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最后去评价某个方案效果的话,应该是要根据帧率来算,还应该看效果。
地平线至少我们看,地平线的商业策略是要落地,本质上,它是为了做量产市场而去做开发者市场,做生态其实不是它的首要目的,做量产才是它的首要目的。
但是英伟达因为盘子大,它考虑至少做生态和做量产,同样重要,甚至可能在做生态上面,偏重会更大一点。所以,最后其实也很难去评判到底是谁好还是谁坏。
对于芯片公司来说,其实就相当于一场军备竞赛。比方说我现在这个算力,他是不是真正能完成最高等级的无人驾驶的这个需求,这是一方面,是不是以我现在的军费状态,其他的竞争者能不能撑下去,这个也很重要。
出:我举一个例子,以目前的算力状态,能够真正完全把安全员去掉,公司其实还非常少。
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数据,就是英伟达在2021年的GTC上,公布了这么一组数据,就是当时他其实用4个Orin的域控制器,总算力大概是1000T。在这个算力的基础上,他宣称现在是达到了L2+无人驾驶等级,这是英伟达目前他敢宣传的这个数字。
从这个状态看,至少我觉得,行业还没有达到一个可以大规模的真正去掉安全员的这个状态。至少我们肯定的一件事情,这个算例至少1000T,以英伟达目前的研发能力,它仍然没有底气说这个线状态。
我之前听行业内的一个人讲过,大概是2000T,现在看,这个跟英伟达的宣传,至少能匹配得上,因为目前在Orin出来之后,加上GPU的算力,其实已经可以覆盖到2000T了。
但是按照过往的经验来看,他的下一代芯片Atlan,大概在2023年的时候可以送样片,这个时候估计他又会调整他的宣传口径,所以是否真的是这样,我们只可以通过像百度,Waymo、小马这样真正的商业化的落地情况,来佐证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